2025年4月24日晚,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白乐桑教授(Joël Bellassen)在外国语学院501学术报告厅为我院师生带来了题为“中国文化传播之管见”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学院特聘教授、国际中文教育系主任袁继锋主持。

讲座伊始,白乐桑教授以信息化、智能化为背景,指出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当前国际中文教育面临诸多挑战,汉语教师任务艰巨。他从接受理论的视角出发,强调文化作品的历史性和“期待视野”在文化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认为文化传播需脱离自我中心主义及单向倾向,正视语言间的距离。通过对法国汉语教师协会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白乐桑教授揭示了中国文学作品在法国接受的现状。《论语》《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等作品备受关注。他特别提及《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的轰动效应及多语译介的作用,强调了在地化传播的重要性。
随后,白乐桑教授进一步探讨了文化的概念及其与语言的辩证关系。他引用Kroeber和Kluckhohn对文化的多种定义,阐释了文化作为民族生活方式、演进性及复合体的多维内涵。白教授强调,在国际中文教育中,教师不仅要精通汉语,还需深入了解所在国的语言和文化。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世界观和文化观。他质疑了语言工具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更是塑造和反映思维的重要方式。
此外,白乐桑教授还着重讨论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问题。他指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逐渐从客体视角转向主体视角,最终转向跨文化教学中以主体为中心的理念。他强调,了解文化及培养跨文化能力是外语教育的三大目标之一。为此,教师需要区分不同层面的文化知识,如词汇文化、文字文化、习俗文化等,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
在讲座的最后,白乐桑教授以春节为例,详细阐述了文化点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他提醒教师,在文化教学过程中,应避免过于偏向于体验、实用层面,而应注重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他倡导以个体和独立思考者的视角从事文化教学与传播,为提升中国文化传播的质量与效果提供了有益启示。

白乐桑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见解独到,为我院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和思考方向。与会师生纷纷表示,本次讲座不仅深化了他们对文化传播与语言教学之间关系的认识,更通过具体的案例解析与互动研讨,启发了文化教学的新思路,对提升我院师生的专业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