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6-17日,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第四届年会在重庆大学盛大举办。本次活动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国学双语研究会主办,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世语翻译集团承办,同时得到重庆日报、华龙网、上游新闻等多家知名媒体及单位的鼎力支持。来自全国100余所高校及翻译业界近300名专家学者云集重大,就国学经典外译研究、国学双语与国际传播、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人才培养等10个专题进行研讨,旨在通过人才跨界合作,集结国内外国学专家、翻译家、传播学专家、文化企业家,推动翻译人才培养,促进翻译研究与实践,更好地向世界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年会开幕式由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欧玲主持。重庆大学校党委常委、组织部李学静部长向与会嘉宾、专家以及老师、同学们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热烈欢迎,期待外国语学院在各位专家的支持帮助下,立足区域发展和学校建设,在翻译学科发展方面取得成绩。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宫长为教授代表学会从国学经典与立德树人的角度,强调了本次研讨会的意义。作为承办方,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彭静院长向各位分享了学校今年面向全体大一新生开设“文明经典”通识核心课程在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以及阅读写作和沟通等多方面能力的模式。

在主旨发言环节,上海外国语大学柴明颎教授聚焦文化含义的定位与思考,分享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上海大学赵彦春教授分析了中国典籍外译的质量状况,从翻译的根本属性和本体论定位出发,探索国学双语可行的路径。四川外国语大学祝朝伟教授着眼于如何合理挖掘专业思政元素、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西南大学胡显耀教授聚焦翻译共性研究,分析其发展历程和趋势,并提出了问题思考。李永毅教授提出国学经典外译需要数代人虔诚专注、持之以恒经营的伟大事业,并提出了一些原则和策略。张法连教授从翻译课程建设为何关涉“国家意识”出发,重点探讨了如何从“国家意识”出发进行国际传播,提供了人才培养中反思的问题。赵军峰教授围绕翻译本科专业国家标准的制订、针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的评估结果以及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展开探讨。
在分论坛环节,重点关注了“翻译史与翻译家研究”、“中外翻译理论研究”、以及“对外传播能力建设与新型翻译人才培养”3个议题,学者们围绕中华文化、国学经典的外译实践与研究开展了深入的交流,大会对各分论坛进行了总结。
本次大会于“译直播”平台同步直播,16日的开幕式与分论坛已有超过一万人云端同步观看,线上线下的双线模式使得年会达到了空前盛大的规模,进一步增强了国学双语研究会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本次大会的举办体现了各位专家学者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的文化建设方针,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的姿态。相信在学界的共同努力下,国学经典的外译定能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勃勃生机,华夏的莘莘学子们定能树立起文化自信,扛起弘扬中国文化的旗帜!
最后,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欧玲围绕“收获”“挑战”和“感谢”三个关键词做总结发言,她表示本次年会在打开思路、拓展视野、思维碰撞等方面为大家带来了许多深刻的启发,外国语学院将在国学双语研究、翻译研究等方面与大家勠力同心、携手共进,以期在推进古智今用、中西交融、促进世界各国人文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在阵阵掌声中,本次大会圆满落下帷幕。

文字作者:蒋言、张家文
图片作者:于文超、罗啸天、曾晨曦、陈舒怡、王婧怡
审核:欧玲、彭静、魏世平、李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