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下午,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安教授在外国语学院楼501报告厅带来了一场题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诗画互鉴” 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毛凌滢教授主持,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

王安教授从“诗如画”概念在西方文论中的重要地位切入,系统梳理了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时期诗画关系的发展脉络。他指出,“诗如画”所引发的讨论贯穿西方文论历史,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巅峰。在古典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蒙尼德斯、贺拉斯等诸多学者就对诗画关系进行了探讨,各自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观点。而中世纪时,诗画艺术沦为宗教附属,诗歌常被贬低为“雕虫小技”,绘画则主要用于圣像画、教堂壁画等宗教宣传,风格程式化,缺乏创新,整体上呈现“扬诗抑画”的格局。
谈及文艺复兴时期,王安教授阐述了绘画的发展与诗人们在诗歌位置受到冲击时为诗正名所做的努力。早期现代科学的进步使画家通过借鉴几何学、天文学等多学科知识将绘画确立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文艺复兴时期诗人追求如画般的精确描写,这一时期“诗如画” 的理念深入人心。此时绘画地位的上升与画论的成熟冲击了诗歌的地位,明屠尔诺、塔索等诗人纷纷为诗歌的合法性与优越性辩护。王安教授特别指出寓言诗(emblem)这一体裁当时在欧洲的流行,这一体裁结合了图像与文字,类似中国“题画诗”。同时,王安教授指出国内对于这一体裁的研究较为不足,是一片有待探索发掘的蓝海。文艺复兴时期诗画相互借鉴,形成了诗画互鉴的繁荣景象,有力地促进了西方艺术的全面发展。
讲座尾声,王安教授与在场师生展开了热烈的互动交流。师生们就当代人工智能崛起背景下的图文关系、诗画互鉴中的声音维度等问题积极提问,王安教授一一耐心解答。

此次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不仅拓宽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还激发了大家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研究的浓厚兴趣,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