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上午10点30分,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陈后亮教授应邀来我院开展了题为“重思文学/批评之用:芮塔•菲尔斯基与后批判转向”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毛凌滢教授主持,校内外师生参加了讲座并展开积极讨论。

讲座开篇,陈后亮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国际著名批评理论家芮塔•菲尔斯基(Rita Felski),并详细梳理了菲尔斯基的“后批判”思想。在菲尔斯基看来,过去几十年的理论热潮虽然在破除人文观念方面取得不凡的成果,但也产生了许多弊端,导致学者们过于关注文学(以及文学研究)对社会规范的解构力量,而忽视文学对社会的建构性作用。于是,菲尔斯基对以“怀疑精神”为主要特色的批评理论展开了批判,呼吁学者们探索新的阅读方式来替代“怀疑式阅读”(suspicious reading)。陈教授对菲尔斯基的观点表示赞同,强调文学应该通过意义的生产来发挥对社会共同体的建构作用。

接下来,陈教授从菲尔斯基提出的文学研究的四个作用,即文学研究应该发挥“策展”(curating)、“传递”(conveying)、“批判”(criticizing)和“创构”(composing),来为文学批评的价值进行辩护。最后,陈教授总结了批评界对菲尔斯基的回应,支持者认为后批判转向能让人们重新检视文学研究的批评方法和动机,而反对者则认为菲尔斯基对批判的界定不清楚、放弃了批判的使命且未给出更好的建议。对此,陈教授指出,文学批评的政治不在于方法,而在于人们看待文本的方式,菲尔斯基试图拯救文学研究的初衷值得尊重,但其策略是否有效却值得怀疑。

讲座最后,陈教授与在场师生热情互动,耐心解答了与会师生的提问,鼓励大家做文学研究时避免用理论去套文本,而应回归历史文化语境来研究文学作品,这样的研究才更有深度和厚度。陈教授的讲座聚焦当前人文社科的生存困境,为从事文学研究的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与会师生收获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