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下午,新加坡国立大学石毓智教授应邀莅临我院,在501会议室作了主题为“英汉语法构式赋义功能的差别”的讲座。讲座由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符存教授主持,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现场气氛热烈。

讲座伊始,石教授从英汉“双宾结构”和“动补结构”这两类典型语法结构切入,层层揭示跨语言构式语义差异形成的深层机制。通过对双宾结构的分析,石教授指出,汉语的双宾结构呈现“双向”语义特征,而英语的双宾结构则表现为“单向”语义流动。在动补结构方面,他进一步阐明,英语的“V+PP”结构能够通过构式本身赋予“致使义”,而汉语的同类结构却不具备这一功能。
基于对两类结构的系统比较,石教授总结出影响构式赋义功能的两大关键因素:一是不同语言中词语的概念化方式存在根本差异,二是不同语言的语法系统整体规则对构式功能形成制约。他进一步从汉语句子的信息组织原则、古今语法演变及语言类型学角度,阐释了这一差异的成因。此外,石教授还探讨了汉语中五类致使构式的类型与功能,展现了汉语动补结构的高度能产性。
在理论层面,石教授对构式语法的经典定义进行了反思,提出一种语言的语法系统作为复杂整体,深刻影响着具体构式的功能实现。整场讲座例证详实、逻辑严密,既有对语言现象的精微剖析,又不失理论构建的宏观视野,为理解英汉语法差异、推动外语教学与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重要启发。

讲座在热烈的互动问答中圆满结束。石教授对师生提出的问题给予了细致深入的解答,进一步激发了在场师生对语法理论研究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