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由重庆市渝中区残疾人联合会主办、重庆大学语言科学与障碍实验室等单位协办的“2025年国际孤独症关注日‘聆听鲸的声音’孤独症群体社会关爱行动大会”在一带一路科学艺术中心成功举办。大会以“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为主题,汇聚政府部门、高校、社会组织、企业及孤独症家庭代表等500余人,共同探讨孤独症群体的科学支持与社会融合路径。

聚焦科学依据:多元发展道路的全球视野与本土实践
大会首场主题演讲《孤独症群体多元化发展道路的科学依据》引发深度共鸣。香港中文大学黄俊文教授从神经科学视角指出,孤独症群体的神经结构和行为表现具有高度多样性,约10%的个体展现出艺术、数学或音乐领域的天才综合征特质。他通过案例强调,社会应基于孤独症患者的感知处理优势(如非语言任务的高效性)提供包容性支持,而非试图改变其特质。“音乐治疗、职业适应性训练等干预手段已被证实能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黄教授援引国际研究数据表示,“神经多样性团队的生产效率可提升30%。”


重庆大学语言科学与障碍实验室负责人康鑫教授则聚焦本土化实践,直指我国孤独症诊断评估的痛点:“目前国内主要依赖基于西方人群的行为评估工具,且诊断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导致许多儿童错过早期干预黄金期。”她介绍,实验室正通过视觉注意追踪、脑神经指标分析等技术提升诊断精确性,并呼吁政府、家庭与科研机构协同建立本土数据库。“唯有扎根中国实际的数据,才能为政策制定和个性化干预提供科学支撑。”

高校力量彰显:重庆大学志愿者助力科学关爱落地
作为大会重要协办方,重庆大学语言科学与障碍实验室的师生团队全程参与活动筹备与执行。20余名志愿者发挥专业优势,协助会场导引、家庭对接及演讲技术支持。

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等高校代表亦分享了协同联动经验。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符淼书记提出,高校可通过“科研攻关、志愿服务、艺术疗愈课程开发”三位一体模式,构建特殊儿童支持网络。“大学生在服务中深化社会责任感,而孤独症群体则获得更包容的成长环境——这是双向奔赴的社会价值。”
多元力量汇聚:政策、艺术与公益协同发力
大会同期发布多项关爱举措:渝中区残联揭牌“残疾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推动孤独症群体职业适配;民政局启动“社会融合计划”,资助社会组织开展社区融合服务;团区委联合星火公益发起“青年艺术陪伴计划”,百名志愿者将通过绘画、音乐等形式为孤独症儿童提供长期陪伴。此外,12家企事业单位获颁“孤独症友好典范”称号,承诺在就业、公共空间等领域落实包容性支持。

尾声:从“鲸的声音”到社会的回响
活动在蓝鲸乐队与孤独症青少年合奏的《孤勇者》中落幕。正如大会倡议书所言:“接纳神经多样性,需科学为舟、关爱为桨、社会为海。”这场融合学术、艺术与行动力的盛会,不仅为孤独症群体照亮多元发展的前路,更推动重庆在包容性社会建设中迈出坚实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