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蓓,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教授;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电影专业)硕士生导师,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硕士生导师;理学(计算机科学)学士,文学(电影学)硕士,文学(电影学)博士;“数字影视艺术理论与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文学系执行副主任;重庆大学人文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分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中国高教学会影视委员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史专委会理事,中华美学学会会员,重庆市电影家协会会员,重庆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重庆市美学学会理事,重庆市影协理论批评与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新西部大学生影像节评委;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西南地区选片人。主要研究中外电影历史及理论、数字人文与视听文化、艺术理论与当代诗学等。在《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4次。著作包括《世界电影史(第二版)》、《银幕歌舞的艺术》、《从颤栗开始》;《世界电影史(第二版)》获得重庆市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参与和主持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亦从事学术翻译以及文学创作与翻译工作,已在《诗刊》《诗歌报》《山花》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近两百篇(首),作品入选《中国当代诗歌经典》(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2007中国最佳诗歌》(辽人民出版社2007)、《中国新文学大系2007年诗歌卷》(春风文艺出版社2008年)、《1978-2008中国诗典》(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等重要选本。在《中国艺术报》《凤凰周刊》《新周刊》《西部广播影视·读城》等报刊杂志发表导演及作家访谈、文化与影视评论30余万字。同时从事制片、编剧、导演、剪辑等工作,参与多部电影与电视剧的编剧创作及制作和多项影展的策划与组织。
“北京电影发展史研究——以北京电影制片厂为例”,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新时期部分”负责人。
“电影与游戏:互动叙事及其美学考察”,重庆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项目主持人。
“新媒体与新视觉:彼得·格林纳威电影研究”,重庆大学自主科研项目面上项目。项目主持人。
“新媒体语境中的电影美学核心版图建构——互动叙事、虚拟现实与电影发展新模式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专项一般项目,2/10。
“数字特效与电影叙事模式演化研究”,重庆大学文科类跨学科自主科研项目(第一批),项目负责人。
“电影创作课程教学方法及课件资源开发研究”,重庆大学教改研究项目一般项目,项目主持人。
重庆大学本科校级优质专业课程建设“‘剧作’系列课程”项目负责人。
“视觉艺术与美国文学的历史发展与革新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般项目,排名4/8。
“西欧电影反渗透史与借鉴意义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专项一般项目,排名2/8。
“面向产业需求的影视领域艺术专硕(MFA)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研究”,2017年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主持人。
“中国电影风格演化计量数据库建设及其可视化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人文社科专项。主持人,2019-2021
《走向非院线:电影,视频及媒介流变》,《电影艺术》(CSSCI,权威期刊)2020年第4期。
《〈中国机长〉:实况再现与险情体验》,《电影艺术》(CSSCI,权威期刊)2019年第6期。
《视频监控与电影社会:见证,线索,表征》,《电影艺术》(CSSCI,权威期刊)2019年第5期。
《作为一种文化生产的艺术电影:毕赣现象及其内蕴问题》,《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9年第4期。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艺术电影与新类型的叙事转换》,《电影艺术》(CSSCI,权威期刊)2019年第3期。
《“自我”主体的式微与他者话语的建构:好莱坞电影中黑人形象的凝视》(孙世宽、范倍),《电影新作》2018年第4期。
《〈头号玩家〉》:成功的数据库电影或失败的未来预言》,《电影艺术》(CSSCI,权威期刊)2018年第3期。
《电影空间:生活场景,情感舞台与表征世界》,《新建筑》2018年第1期(CSCD,建筑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
《浮光掠影:当前大陆电影研究图书撷英》,台湾《电影欣赏》(AH&SSCI)2017年春夏季号。
《< 罗曼蒂克消亡史>的腔调与有意味的形式》,《电影艺术》(CSSCI,权威期刊)2017年第2期。
《从形式主义到新形式主义:早期电影理论的当下境遇》,《影视艺术》2015年第三期。
《超越记录:从他者的空间到对自我的探索》,《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4年第三期。
《战争中的友情、爱情与亲情》,《当代电影》(CSSCI,权威期刊)2014年第10期。
《从游戏到电影:试论电影化改编与游戏性表演》,《当代电影》(CSSCI,权威期刊)2013年第3期。
《新地标:认知方法与电影研究的转向》,《当代电影》(CSSCI,权威期刊)2013年第10期。
《穿越黑暗隧道的艺术——< 观音山>观影随想》,载于《光影之忆》(戴锦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中国当代独立电影:挖掘现实,寻找方法,建构风格》,《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电影身体:性别、类型与滥用》(译文),刊载于《电影理论读本》,杨远婴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
《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译文),刊载于《电影理论读本》,杨远婴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
《茶杯里的风暴:电视电影喜剧片的形式、功能与趋向》,《当代电影》(CSSCI,权威期刊)第2011年第6期。
《巴斯比·伯克利与后台歌舞片:结构,话语与奇观》,《北京电影学院学报》(CSSCI,重要期刊)2011年第4期。
《电影-游戏与游戏-电影:走向一种跨媒介的美学》(译文),《电影艺术》(CSSCI,重要期刊)2011年第3期。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影视艺术》2011年8期全文转载。
《边缘的境遇:当代中国独立电影的国际线路与制作模式》,《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影视艺术》2012年第2期全文转载。
《银幕场景:想象电影化与电子化的“在场”》(译文),《电影艺术》(CSSCI,重要期刊)2010年第05期。
《数字技术与电影风格:追寻电影制作的新路径》,《当代电影》(CSSCI,权威期刊)2010年第07期。
《技术与文化:数字媒体时代的电影艺术》,《当代电影》(CSSCI)2010年第7期。
《从“独立电影”到“个人电影”的变奏》,《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影视艺术》2010年9期全文转载。
《声音剪辑与混录的意识形态及实践》(译文),《电影艺术》(CSSCI) 2010年第1期。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影视艺术》2010年4期全文转载。
《吸引力电影:早期电影及其观众与先锋派》(译文),《电影艺术》(CSSCI) 2009年第2期。亦选载于《电影理论读本》,杨远婴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版。
《影院建设及其盈利模式管窥——以中影影院投资有限公司为例》,《当代电影》(CSSCI)2009年第5期。
《如何电影,怎样独立:问题与方法》,《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流动与弥散的景观:关于当下中国明星现象及其研究的浅思》,《当代电影》(CSSCI)2008年第5期。后收录于《中国电影明星研究》(陈晓云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社,2012)。
《当代中国独立电影的生长空间》,刊载于《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朱大可编),商务印书馆,2008年。
《黑暗中的呼喊:后经典电影声音的功能》(译文),《北京电影学院学报》(CSSCI)2008年第1期。
《中国低成本电影的生产、传播及其影响》,刊载于《北京影视艺术研究报告:2007》(同心出版社,2007),后收录于《中国电影年鉴2007》(中国电影年鉴编辑委员,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织泪成曲:哭泣的政治与重塑女性公共领域》(译文),刊载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CSSCI)2005年第3期。
指导2018届编导专业方誉杰同学创作纪录片《瓷骨》:
获得第二届先锋艺术电影展最佳纪录片大奖。
指导2018届编导专业陈桥同学创作短片《截稿日》:
获得第七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优秀作品奖。
获得第五届”青春影像“大中学生原创视频作品大赛大学生组一等奖、最佳创意奖;
指导2017届编导专业高可馨、张梦洋同学创作纪录片《大地的信徒》:
入围“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纪录片单元;
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全片。
指导2017届编导专业王博伦等同学创作短片《壬午渝汐》:
获得重庆市第一微视频(中国广播电视新媒体大赛)2017年度最佳制作奖;
重庆市电影家协会“2017年重庆微电影展映周”最佳导演奖;
重庆市电影家协会“2017年重庆微电影展映周”二等奖;
第四届滨海国际微电影节二等奖、最佳导演奖;
第二届足荣村方言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最佳剪辑奖;
入围西安·首届新西部大学生影像节剧情短片单元;
入围“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并获得最佳摄影奖提名。
指导2017届编导专业杨曼青等同学创作短片《喜讯》:
获得重庆市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微电影大赛本科乙组一等奖;
西安·首届新西部大学生影像节剧情短片三等奖;
入围第10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影视短片大赛剧情片单元。
指导2017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王博伦同学创作短片《鳄鱼鸟》:
获得香港浸会大学两岸三地华语大学生短片竞赛评委会大奖;
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并最佳导演奖;
首届足荣村方言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指导2012届戏文专业赵守伟同学创作短片《童年往逝》:
获第17届泰国短片与录像电影节国际短片竞赛单元最佳短片大奖:
2013年首届“美视杯”学生作品竞赛单元最佳剧情短片奖和最佳编剧奖;
入围第十二届香港浸会大学华语地区大学生短片竞赛单元。
指导2012届文专业赵守伟同学创作短片《春节》:
获2012年第十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作品展“年度最佳作品奖”、“最佳剪辑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短纪录片奖”。
指导2012届戏文专业王骥伟同学创作剧本《兔子的一天》:
获2013年首届“美视杯”学生作品竞赛单元剧本竞赛二等奖。
指导2012届戏文专业钟熙同学创作短片剧本《蛇鼠一窝》:
获2013年首届“美视杯”学生作品竞赛单元剧本竞赛一等奖。
《鹅黄诗》入编《2019中国诗歌年选》(中国广州·花城出版社,2020年1月第一版)。
《诗二首》选入《中国网络诗歌20年大系1999-2019》(澳门先驱出版社,2020年)。
《诗九首》刊载于《诗镌·诗蜀志2018》(成都时代出版社,2019年)
《雨夜》《风暴》《赞美》《抚摸》《颤栗》《阴天之诗》《另一首诗》《为一个陌生人写下的传记》《入夜》《客人》《中午的诗意》《说梦》《夏日中午即兴诗》《晨景》《快乐冰》《老虎的事业》《交谈:水房的秘密》《交谈:七里香堤的一下午》,选入《70后诗选编》(吕叶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
《为一个陌生人写下的传记》《夏日中午即兴诗》《交谈:七里香堤的一下午》《交谈:水房的秘密》,选入《中国当代民间诗歌地理》(张清华主编,东方出版社,2015年)
《范倍的诗》(六首),刊载于《诗选刊》2013年06期;
《为一个陌生人写下的传记》,刊载于《诗歌月刊》2013年第4期;
《夏日中午即兴诗》、《红色诗》,刊载于《诗歌月报》2012年第4期;
《献诗》,入选《1978-2008中国诗典》(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
《雪(外一首)》,刊载于《山花》2008年第15期;
《诗二首》,刊载于《诗歌月报》2008年第4期;
《入夜》,选入《2007年中国最佳诗歌》(主编:宗仁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
《车过仙鱼桥》《献诗》《春日臆想曲》,选入《中国当代诗歌经典》(王家新主编,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
《在公共汽车上》《雨天陪两位有人参观校园》,刊载于《70后诗人诗选》(黄礼孩编,海风出版社,2001年)
《诗六首》,刊载于《诗林》2001年第4期;
《范倍诗六首》,刊载于《草地》2001年Z1期;
2019年12月8日,应邀参加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中国影视史学年会并宣读论文《监控视频与电影社会:事实-见证,叙事-线索,文化-表征》。
2019年11月18日,应邀参加第二届重庆先锋艺术电影展暨重庆电影高峰论坛并作主题发言《短片作为问题:历史与方法》。
2019年9月15日,应邀参加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并受聘担任常务理事。
2019年3月30日,受邀出席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话语电影研究中心、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西北大学广播电视系联合举办的“中国电影学派视阈中的西部电影价值再认识”学术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世界电影视野中的中国学派与中国西部电影》。
2019年1月,出席重庆先锋艺术电影展暨重庆电影产业论坛并作主题发言《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媒介形态、产业范式与文化流通》。
2018年12月,应邀出席西南大学重庆电影论坛“新探索:电影形态、本体与功能”并宣读论文《作为一种公共领域的电影》,担任“叙事艺术”单元学术点评人。
2018年10月,参加“2018中国影视艺术高峰论坛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并提交论文《虚拟现实的艺术:电影空间的三个层次》。
2018年19月,应邀出席北京电影学院首届跨学科青年学者学术论坛并宣读论文《希区柯克的建筑:错误的房子与精准的展开》。
2016年5月出席重庆电影论坛“电影与国家:历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并宣读论文《国家形象的多重建构:当代中国独立电影的制作实践与国际路线》。
2015年出席第八届全国美学大会暨“美学传统与未来”研讨会并宣读论文《从摄影机-笔到摄影机-电脑:一种可能或已经存在的美学路径》,担任“新媒介与后现代美学形态”单元主持人;
2013年12月出席第三届世界华语电影论坛暨“华语电影:影像、资本与文化的跨界流动”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宣读论文。
2013年9月出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第15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影视教育的协同创新计划”学术研讨会并宣读论文。
2012年11月出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暨“当代世界电影现状及发展论坛”并宣读论文《纵论当代中国独立电影:挖掘现实,寻找方法,建构风格》;
2010年5月策划/组织由《当代电影》杂志社主办、北京电影学院承办的第十一期“电影学博士论坛”“技术与文化:数字媒体时代的电影艺术”并宣读论文《数字技术与电影风格:追寻电影制作的新路径》,该论文后发表于《当代电影》2010年第10期。
2008年3月出席由《当代电影》杂志社主办、北京电影学院承办的第七期“电影学博士论坛”“中国当代电影明星研究”并宣读论文《流动与弥散的景观:关于当下中国明星及其研究的浅思》,该论文后发表于《当代电影》20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