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Logo
  • 重庆大学
  • 信息门户
  • 人才招聘
  • English
  •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介绍
    • 组织机构
    • 领导班子
    • 师资队伍
      • 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国际教师
      • 外聘教师
    • 管理平台
    • 常用信息
  • 新闻中心
    • 最新动态
    • 学院公告
    • 学术信息
  • 科学研究
    • 研究机构
    • 科研成果
    • 实验中心
  • 本科生教育
    • 最新通知
    • 专业介绍
    • 专业教师
      • 英语专业
      • 日语专业
      • 德语专业
      • 国际中文教育专业
    • 教学改革
    • 教务管理
  • 研究生教育
    • 最新通知
    • 招生信息
    • 导师信息
      • 硕士生导师
      • 博士生导师
    • 学籍学位
    • 学生科研
    • 导师双选
  • 公共外语
    • 大学外语教育中心
    • 公共外语学分课程
    • 非限制性选修课程
    • 全校通识课程
    • 教学改革
    • 外语慕课
    • 外语二课堂
    • 课程教师
      • 大学外语创新课程组
      • 大学外语工程能源学科课程组
      • 大学外语文理学科课程组
      • 大学外语电气信息学科课程组
      • 大学外语艺体课程组
      • 大学外语公共研究生课程组
    • 教学管理
  • 党群工作
    • 党委(纪委)委员
    • 组织发展
    • 党建之窗
    • 制度建设
    • 党风廉政
    • 工会之家
  • 学生园地
    • 团学工作
    • 学生奖助
    • 心理健康
    • 实习就业
    • 创新创业实践
    • 课外活动
    • 常用信息
  • 国际交流
    • 交流项目
    • 教师交流
    • 学生交流
    • 国际语言与文化交流中心
  • 校友之窗
    • 历届校友
    • 校友风采
      • 校友寄语
  • 学术期刊
外国语学院
    • 最新动态
    • 学院公告
    • 学术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最新动态> 正文

最新动态

行走的文化课堂:重庆大学留学生石柱行

作者:袁玲 审核:符存 编辑:唐琪玲 时间:2025-07-12 点击数量:

  当《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旋律在千野草场响起,当土家摆手舞的身影跃动在国际学生的镜头里,这场由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国际中文教育系精心打造的汉语文化实践课“第二课堂”,以“走进石柱土家文化、体验乡村振兴成果”为主题,为来自10个国家、近 60 名国际学生打开了一扇触摸中国乡土文明的窗口。

  作为本次实践课的带队老师,在为期两天的行程里,我和学生们从不同维度深入感知了石柱——这个被冠以“中国黄连之乡”和“中国莼菜之乡”的土家族自治县的历史风情与当代乡村巨变。

     

(图:国际学生在石柱万寿山景区合影)


从抽象到具象:沉浸式课堂的文化共鸣

  在万寿山景区内,听完导游介绍的“中国历史上唯一载入正史将相列传的女将军秦良玉”的传奇故事,学生们感叹不已:这位女将军堪比花木兰!

(图:国际学生参观秦良玉雕塑)


  在石柱黄连科普中心,学生们了解到几百年黄连种植史与现代化产业链布局,一组组数据讲述着石柱县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变化,让学生们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有了直观理解。

(图:国际学生走进石柱黄连科普中心)


  在石柱县乡村振兴示范带重要节点“桥头镇”,学生们乘坐藤子沟景区的湖畔小火车欣赏山水田园风光,走进“再别康桥”艺术民宿观摩艺术写生作品、感受诗意栖居的惬意,深入领略了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

(图:国际学生乘坐湖畔小火车)


  最动人的莫过于黄水度假区的万人摆手舞。当摩洛哥学生跟着节奏摆动双臂,当越南姑娘将这震撼场景发上 TikTok 获赞过千,我忽然明白:文化共鸣从来不需要完美的语言,一个眼神、一次律动便已足够。

(图:国际学生与游客同跳万人摆手舞)


从学习者到传播者:青春视角的跨文化表达

  “请大家以‘石柱文旅体验官’的身份,用你们的镜头和文字,告诉世界这里的故事。” 出发前的这句话,在实践体验途中结出了硕果。近百条原创图文、短视频在海外社交平台传播,每条都带着独特的青春印记。

  俄罗斯学生张容瑶在视频里笑着说:"这里的山林让我想起了家乡,但更有不一样的温暖。" 她镜头下的千野草场,既有北国风光的辽阔,又多了几分土家风情的细腻。苏丹学生帝龙则对 “再别康桥” 艺术民宿情有独钟,他与民宿主人的对话视频里,讨论的不仅是建筑美学,更有乡村振兴中 "传统与现代" 的共生智慧。 这些自发创作的内容,比任何官方宣传都更具穿透力。正如带队老师所说,当国际学生们主动成为讲述者,他们传递的不仅是石柱的美景,更是中国乡村真实的发展面貌。

(图:国际学生通过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推介石柱)


从课堂到田野:实践育人的生动答卷

  作为第二课堂的延伸,这次实践活动打破了 "教室四壁" 的局限。学生们在黄连种植基地理解了“生态经济”,在万寿山景区读懂了 “巾帼传奇”,在摆手舞的队伍里触摸到了 “文化根脉”。缅甸学生杨政莉在课程报告里写道:“以前在课本上读到中国的 ‘乡村振兴’文字报道,今天我在石柱县桥头镇看到了它真实的样子。”

  从课堂理论走向田野实践,用青春视角解码土家文化基因,用国际表达传递重庆乡土文化魅力。这种“行走的课堂”模式,正是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实践教学的核心理念 —— 让语言学习融入文化体验,让国际视野扎根中国大地。当学生们带着满满的收获返程时,我知道,这场实践活动不是结束,而是他们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新开始。 而石柱的青山绿水间,已留下了属于 Z 世代的跨文化对话印记。

下一条:外国语学院翻硕支部“阳光学堂”志愿服务项目圆满结束
Logo
联系电话

常用链接

  • 教育部
  • 理解当代中国
  • 外研社官网
  • 大外研究会
  • 校长办公室
  • 党委宣传部
  • 人事处
  • 财务处信息门户
  • 教务处
  • 信息化办公室
  • 图书馆
  • 虎溪校区管理委员会

版权所有 /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CQU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 电话:65678500 院长邮箱:cflyz@cqu.edu.cn 书记邮箱:cflsji@cqu.edu.cn